祛瘀生新之生新法热敷疗法
祛瘀生新之(生新法) 祛瘀生新疗法是建立在中医经络学说之精华中医针炙基础之上的以祛瘀法(点刺、巨刺、缪刺、挑痧、割治)和生新法(天炙、艾灸、盐炙、热敷、药敷、脐敷、穴贴)于一体的中医民间疗法,流传至今已近三百年。??此疗法以清代著名医家王维德(字洪绪)“气血热而毒滞;气血寒而毒凝”为理论依据,清代医家王维德以开腠理为治,祛瘀生新法已经不断充实完善,他特别是对痈疽诊治的研究,指出根红散漫者,气虚不能血紧附也;红活光润者,气血拘毒出外;外红里黑者,毒滞于内也;紫暗不明者,气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脓;脓色浓厚者,气血旺;脓色清淡者,气血衰。对阴证的鉴别和治疗,他尤有独得之秘,他反对用“寒凉清火”之法治疗阴证,指出“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我们三槐堂王氏《祛瘀生新疗法》既是对王维德这一理论体系的发扬,也是在挖掘继承家传之同时,经四世中医世家--江苏名中医王尧教授亲传,总结而出“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的整套体系。 ??中药热敷法集锦运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疾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经》中称之为“熨”法。 ?古代应用热敷法的方法有很多,有药熨、汤熨、酒熨、葱熨、土熨等。 ?热敷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热敷;有温热肌肤、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等作用 热敷法可分为湿热敷和干热敷两种。 (一)湿热敷 ?热敷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手法治疗后应用,既可增强手法的疗效,又能减轻因手法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方抄千遍害死人、皆因剂量不精准” 1.湿热方 (1)传统推拿热敷方 组成:红花10g,桂枝15g,乳香10g,没药10g,苏木50g,香樟木50g,宣木瓜10g,老紫草15g,伸筋草15g,钻地风10g,路路通15g,千年健15g。 主治:关节扭挫伤,寒湿痹证,关节酸痛等。 (2)简化推拿热敷方 组成:香樟木50g,豨莶草30g,桑枝50g,虎杖根50g。 主治:因扭挫伤而引起的疼痛肿胀,并治肢体酸楚等。 (3)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2g,白芷2g,甘草2g,防风2g。 主治:因跌打损伤而引起的疼痛不止。 (4)五加皮汤 组成;当归10g,没药10g,五加皮10g,皮硝10g,青皮10g,川椒10g,香附子10g,丁香3g,麝香0.3g,老葱3g,地骨皮3g,丹皮6g。 主治:伤后瘀血疼痛。 (5)散瘀和伤汤 组成:番木鳖15g,红花5g,生半夏15g,骨碎补10g,甘草10g,葱须30g。用水煮沸后,加入醋60g。 主治:跌仆损伤、瘀血积聚。 (6)八仙逍遥汤 组成:防风3g,荆芥3g,川芎3g,甘草3g,黄柏6g,苍术10g,丹皮10g,川椒10g,苦参15g。 主治: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体表肿硬疼痛,风湿疼痛,肢体酸痛等。 2.湿热敷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方剂。 (2)将中草药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加热煮沸数分钟。 (3)医者趁热将毛巾在药液中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外敷于患部。 ?待毛巾不太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也可放在上一块毛巾的夹层中)。一般换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疗。将药袋从锅中取出,滤水片刻,然后将药袋放在治疗的部位上。 3.湿热敷注意事项 (1)热敷的部位主要是项背、四肢和腰部。 (2)毛巾必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传递。 (3)热敷时可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切勿在热敷时或刚热敷后使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破皮。 (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要避免发生烫伤。对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需注意。 (二)干热敷 1.理气止痛方 组成:食盐g。 主治:胸腹饱闷疼痛、气滞胀痛。 操作:将食盐置于锅内,在炉火上炒热。 ?然后取布袋1个,将炒热的盐放入布袋内。 ??令患者仰卧,将包着食盐的布袋置于患者胸部,然后将此袋缓缓地自胸部向腹部移动,如此反复数次。 王老师友情提醒: 炒盐时,用手抓烫手即可!盐可以反复使用,直至盐发黑为止,更换新盐。 2.祛积滞方 组成:枳壳30g,莱菔子30g,大皂角1条,食盐15g。 主治:食积痰滞结于胃脘。 操作: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白酒炒热,然后用布包好,乘热敷于胃脘处。 3.暖痰方 组成:生附子1枚,生姜30g。 主治: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厚而带青色者。 操作:将上药一起捣烂炒热。再用布袋1个,将捣烂炒热的附子与生姜置于袋中。 ?先将此袋敷于患儿背部,然后敷于其胸部。至袋不太热时,将袋中的附子与生姜取出,做成圆饼状,贴于患儿的胸口。 注: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怎么样预防白癜风怎样阻止白癜风复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zyhtp/5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民间偏方汇总
- 下一篇文章: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