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百年来牵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情。但是,对于诗中所谓的“茱萸”究为何物,许多人也许并不能说得清。

茱萸是一种植物。根据古代习俗,重阳节时须头插茱萸花或佩戴内装茱萸果实的红布囊。晋代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谓为上九,俗尚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种习俗最早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的论。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叙了一个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故事虽说得有鼻子有眼,但总让人感觉有八卦之嫌。斗胆说一句不恭的话,如果警方要调查“鸡犬牛羊一时暴死”的原因,费长房恐怕是脱不了嫌疑人干系的。

一般认为,西汉以前这种佩插茱萸的习俗可能只在宫中流传。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后嫁给了扶风人假儒。闲谈时贾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以辟邪延寿。重阳节的习俗或由此流传到民间,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及至唐代,重阳节佩插茱萸之风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诗:“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也有咏及:“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登戏马台作》诗“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句所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是把茱萸当作犒赏三军的奖品了。

重阳节佩插是哪种茱萸

在本草中,以“茱萸”为名者有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在重阳节佩插的究竟是哪一种茱萸呢?

按《风土记》所记,至重阳时节,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为著名的滋补药。其味酸、涩,性微温,具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作用。果实成熟后色红,但气微,也绝无“辟除恶气”“御初寒”的功能。显然,它并不是重阳节佩插的那个茱萸。关于这一点,历代民俗家基本无异议。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吴、食两茱萸都是芸香科植物,果实成熟后均为红色,香气浓郁。但它们的香并不是如兰、桂那样的幽香,而是燥烈的香气。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气味俱烈。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脘腹胁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本草纲目》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又曰,“《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五行志》云: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吴茱萸在古人眼中的驱恶辟邪之力,由此可见一斑。

食茱萸是樗叶花椒的果实,它见诸于典籍的历史比山茱萸和吴茱萸都早。但是,它最初的名称并不叫食茱萸。《礼记》称它为“藙”,《尔雅》名其为“榝”,《广雅》谓之“越椒”,《本草拾遗》呼作“欓子”,蜀人有“艾子”之名,楚人有“辣子”之称。它的外观性状与吴茱萸颇为相似。《说文解字》曰:榝,“似茱萸,出淮南”。《尔雅》郭璞注:“榝,似茱萸而小,赤色。”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藙“似茱萸而实赤小”。马志《开宝本草》则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据本草记载,食茱萸功能温中、燥湿、杀虫、止痛。《本草纲目》谓其“功同吴茱萸,力少(稍)劣尔”。更主要的,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它在古代饮食中的地位就等同于今天的辣椒。其入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曰:“三牲用藙。”意即猪、牛、羊的烹饪都要用“藙”。作为香辛调料,它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概而言之,其形、性皆似吴茱萸,因得“茱萸”之名,“食茱萸”者,因其可作烹饪佐料,故名。

食茱萸也沾“茱萸”之名。《本草纲目》谓其“功同吴茱萸”,当然也包涵了“无瘟疫”“辟鬼魅”“增年除害”的功能。但是,食茱萸之名始见于孙思邈《千金食治》,是唐代才出现的药名,而重阳节佩插茱萸的习俗滥觞于西汉初叶,其间相距八百多年。所以,在重阳节供佩插的只能是吴茱萸,而不是其他什么“茱萸”。

顺便说一下,自明末清初辣椒传入我国以后,食茱萸逐渐淡出了国人的生活。今天,大概没有什么人还会将樗叶花椒的果实即食茱萸作烹饪佐料了。但在近代,樗叶花椒的树皮在华东地区作海桐皮入药,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跌打损伤等症。因主产于浙江,故名浙桐皮。目前在上海地区作“海桐皮”使用的,就是此物。名噪一时的食茱萸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其家族的其他成员依然作为中药大家庭中的一员,继续发挥着匡疾济世、救死扶伤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2元

邮发代号:82-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程超寰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jtzyy

.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zyhtp/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