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茶文化”,与我们品茶品人生

[清明Tomb-SweepingDay]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清明名字由来,《历书》解释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

你知道吗?清明,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它与除、盂[yú]、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也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

[物候]

一候桐始华。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爬出洞,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即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寒食与清明]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因寒食和清明较近,所以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过。

寒食传说

寒食节来源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习俗]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蹴鞠

蹴鞠(cù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

青团子用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蒿饼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隐世小店·见南花

?7年前,他租下这幢小洋楼开咖啡馆,立刻被地上的老式花砖吸引住了。这种“湿作法”的漂亮花砖,已经没人生产了。

独立设计·詹文舒

?匆匆一瞥,看不尽细节。“简约的设计是有一些吃亏,但我必须要这样坚持下去,因为这真的是我自己一直想要去表达的想法。”

文章素材来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zyhtp/1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