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荆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其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宣毒透疹,消疮止血之效。荆芥一味,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谓:“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历代本草著作均有记录,至《本草纲目》有载:“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中,喜用荆芥,驾轻就熟,常具画龙点睛之效,路老认为:荆芥乃风药中和缓温润者,有风药升散之性,而无其燥烈之弊,一般临床多用于表证的治疗,然其功用远非如此。现将路老应用荆芥之经验浅析于下。

清利头目,通窍利咽

路志正教授认为,荆芥体轻升散,能够上行于头面空窍,具清利头目之功效。故凡风邪侵犯头目清窍,致头晕目眩、鼻塞咽痛、耳聋耳鸣诸症,皆可用之以清散。此正合《本草汇言》所云:“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病案举例:患者吴某某,女,38岁。主因“流涕、喷嚏、鼻塞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于年7月30日初诊。患者3年前受寒感冒后反复出现流清涕、喷嚏、鼻塞,遇冷风即发作,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用抗过敏药物及中成药效果不著,近1周症状加重,伴头痛、咽痛,咳嗽,咯黄痰,纳眠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浮滑。中医诊断:鼻渊,证属肺经风热,肺失清肃;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治以轻清宣肺、佐以养阴。处方:荆芥穗后下9g,牛子10g,蝉衣10g,桔梗10g,浙贝母10g,玉竹12g,枇杷叶15g,薄荷后下8g,炒苍耳子8g,白芷6g,双花15g,芦根2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二诊:年8月10日,服用上方后,患者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原方继进7剂以巩固。

按:鼻渊患者,中医治之,首分虚实,本例患者病程已逾3年,肺阴已伤,然就诊时正值夏季,纵观舌脉症,仍存肺经风热,肺气失宣之象,故路老以轻清宣肺为治则,并佐以养阴。荆芥穗为荆芥的花穗,辛香清芳,轻灵流畅,疏里达表,清利鼻窍,《滇南本草》有云:“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成分有具良好的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路老以之配牛蒡子为君,取其轻透之性以宣散肺经风热。

开发郁结,透散伏邪

路志正教授认为,荆芥辛温发散,具有风药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内湿、内热,郁火。《内经》言“火郁发之”,即顺应火之炎上升明之性,运用升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法,使郁火发越于外。此内生之邪,非风药不能取效,荆芥辛散、走窜,善宣通,又入肝经血分,故可开发郁结闭塞,流畅气血运行。

病案举例:步某某,男,25岁。主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4年余”于年2月13日初诊。患者4年来胃脘部胀痛,伴胃酸,呃逆,泛酸,年1月10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纳可,口渴欲饮,眠差多梦,二便尚调,腰部酸痛,头部时常出现毛囊炎,口腔易发溃疡。舌体胖,质暗淡,边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弦小紧。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内有郁热,夹有湿邪;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发散郁火,清热渗湿。处方:防风10g,荆芥穗后下10g,藿香后下10g,焦栀子6g,生石膏先煎30g,丹皮10g,黄连6g,茵陈12g,枇杷叶15g,生谷麦芽各20g,炒枳实12g,砂仁后下6g,六一散包20g,7剂,水煎服。二诊:年2月25日。服前方7剂,胃脘胀满基本消失,腰痛服药2剂后大有缓解,现仅觉腰酸,健忘,多梦,饮食尚可,大便稍干,日一行,小便尚可。舌体胖,质暗,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调治,药后随访,患者诉诸症改善,病情平稳。

按:胃脘痛之病因多缘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致失调等因素,此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平素饮食失节,湿热内生,阻碍中焦气机,发为胃痛之证。首诊取泻黄散之义以清泻脾胃伏火。“火郁发之”,泻黄散原方中取防风一味风药以疏散脾经伏火,路志正教授加入芥穗,取其轻清升散之力,与防风相合以增强疏散脾胃郁火之效,二者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使湿热、郁火发散而出;二诊时,实邪渐去,而呈现脾肾两虚之象,故以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收功。

调理气机,升发清阳

凡风药皆有宣发作用,可调节一身之气机。路志正教授认为,脾胃居于中州,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脏腑之气的交通相济,全赖中焦脾胃的斡旋作用。肺之宣发,心之温煦,肝之调达,都与脾主升清有关,而荆芥作为风药,其升发之性有助于推动脾的升清作用。同时,脾胃的升清降浊,又有赖于肺肝二脏的调节,因气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肺之宣降、肝之疏泄皆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而荆芥之轻清升散,既可促进肺气的宣发,调节卫气,宣发外邪,又可升发肝胆,以资春生之气,梳理肝阳,使其不受遏郁。诚如李东垣所言:“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某,女,43岁,主因“头晕反复发作近30年,加重4年”于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自幼年起即出现头晕,每于夏季出现,近4年头晕加重,四季均有发作,夏季尤甚。伴头痛,头昏头沉,自觉反应迟钝,无耳鸣,头晕甚时恶心,外院查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经骨髓穿刺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给予相关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但仍时有头晕发作,纳可,眠可,大便量少。舌瘦,质紫暗,苔黄腻,脉细滑。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治以益气养血升阳,处方:炒芥穗9g,川芎10g,当归10g,炒蒺藜12g,白芍12g,熟地12,炒枣仁15g,茯苓18g,半夏10g,升麻6g,柴胡10g,炒枳壳12g,佛手10g,甘草6g,7剂。年8月27日复诊,诉头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乏力,气短,倦怠,纳眠可,大便1~2d1次,胃中有烧灼感,嗳气频繁。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滑尺沉。既见效机,前法原方续进,上方加:太子参12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去佛手,7剂,水煎服。药后随访,患者诉病情稳定,头晕偶有发作。

按:本案患者病程已久,呈现一派气血亏虚之象,路志正教授以“荆穗四物汤”之义治之。此方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头晕之虚实寒热诸证,同乎头痛一治法也。其有因血虚,宜用荆穗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荆芥穗也”。“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荆芥入厥阴血分而解郁和血,且穗在于巅,可引血分药上行至头,配四物以养血活血,配升麻以升发阳气,配柴胡、枳壳、佛手以疏肝理气,使逆乱之气机,归于平衡,且与补气滋肾补血之品配伍,使补而不塞滞、不碍胃。诸药配伍,相得益彰。

疏风祛湿,活络止痛

早在《内经》中即有“风能胜湿”之说。路志正教授认为,风性善行,走窜力强,可宣散湿浊,且可搜剔经络,无所不至,使稽留之湿邪无处藏匿,又可防湿浊与他邪相兼为病,故凡湿邪困阻,而见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者,皆可应用风药,而荆芥乃疏风圣品,故多用之。

病案举例:魏某某,女,24岁。主因“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8个月”于年5月19日初诊。患者8个月前于产褥末期感受风寒,渐出现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呈针刺样疼痛,久坐后易发作,休息平卧时较少见,按揉局部后痛减。关节不肿,伴恶寒,有时腰酸痛。食欲欠佳,胃脘不适,泛酸,眠差多梦,二便正常。舌尖红,苔根白腻。脉细滑小弦。中医诊断:产后痹,证属气血不足,风寒湿外侵;西医诊断:关节痛待查。治以补益气血,袪风散寒去湿。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0g,生地12g,赤白芍各10g,片姜黄10g,山甲珠10g,红花9g,秦艽12g,海桐皮15g,荆芥9g,防风10g,防己10g,地龙12g,川牛膝10g,7剂,水煎服。二诊:年5月26日,患者药后关节疼痛大减,胃纳改善,既见效机,原方加桑枝20g,再进14剂。药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患者诉进上方20余剂,症状改善,病情平稳,医院继续调治。

按:此案患者为产后受风、受寒,从而出现关节疼痛,然其苔腻脉滑又提示存在湿邪,故治予益气养血,疏风祛湿。因患者形体消瘦,复时值天热,故治疗时佐入清热之品,以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为底方,加入桑枝、秦艽、地龙、海桐皮祛风湿止痹痛,荆芥,防风共为风药,二者同书,以增强祛风胜湿之力,实为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法。

从上述病例可见,荆芥一味,在不同的病案中,路老用之,各有侧重,使其散风、轻透、升发、祛湿之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荆芥作为风药中的温润君子,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它与理气药相配,可助气机疏达;与理血药相配,可使气血流动;与清解药相配,可促宣发清散;与祛湿药相配,可协芳化疏通;与补益药相配,则可升运清气。此外,路老在煎服法中强调荆芥后下,意在增强其效,防止久煎致其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

本文来源:《中国中药杂志》年10月第40卷第19期,作者:王秋风等。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赞赏

长按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yf/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