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本栏目不定期更新,如需查看过往文章,请在消息栏输入框中输入“M”(无关大小写),即可获得文章全目录。

◎作者:马剑◎编辑:阳阳兄

引言

感冒,中医讲是“因感受触犯六淫之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特征。感冒总被认为是小病,却经常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其迁延不愈和继续进展者,易演变成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患,甚至诱发其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衰的急性加重等等。所以对于感冒这一“小病”,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

现代医学对于普通感冒,尤其是病毒型感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所致者尚无特效药物,其治疗皆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余则多是以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多饮热水等无关痛痒的手段辅助治疗。然而,祖国医学对此却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她更加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更加顺应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她采用的是一种因势利导的方法学原理,对患者进行着朴素却又相对高端的个体化治疗。若能辨证到位、用药精当,常可一剂知,两剂已。在这就略举数例笔者平日临证所治病例,和大家探讨,运用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青龙汤案

女,48岁,反复咳嗽,咯白色泡沫稀痰半月。初起因感风寒,于医院输液后,遗留咳嗽咯痰未愈。回家后又因天气变化,添衣不及时,咳嗽再次加重。入院输液5天,西药治疗无效,反愈演愈烈。咳致胸闷气喘,夜寐难安,痛苦不堪,医院。刻下症见:咳嗽喘息,咯白色泡沫稀痰,恶寒发热,头痛甚,纳食不香,舌质淡嫩而润,苔少,脉浮紧。大便质稍溏,夜尿2-3次。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生麻黄12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7g法半夏15g五味子6g白芍10g陈皮10g炙甘草6g

3剂,水煎服,嘱服药后避风,清淡饮食,稀粥为善。不料咳喘症状1剂即大大减轻,汗出后头重痛之症愈,3剂基本痊愈。清淡饮食2天,彻底恢复。后嘱其可久服肾气丸调体质,兼治夜尿频多。患者本是虚寒体质,又外感迁延,久治不愈,多次输液,造成体内的一种“内饮模型”。风寒外束,水饮内袭,内外合击,金鸣不已。水饮四布,多处受灾。恰中小青龙汤的病症状态,故可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法治之而愈。

条文解析(1)

《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腹中痛,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妇女产后双手指间关节水肿多年,做检查,皆无明显异常,深以为苦。以大青龙汤小剂量,3剂而愈)

“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致一切病情,缘由寒水逆中,阻滞气机。外散表寒,温化水饮,则气机流通,余症可随其而瘥。观伤寒原文,重在发汗行水,而诸副症随其势而导之,非见咳治咳,见呕治呕,见噎治噎,此正是中医辨证之所以高明之处。青龙方,乃仲景四神方之一,乃麻黄汤增强版方剂。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祛邪,潜隐于波涛之内。东方乃阳气生发之位,水湿满布,气机为其阻滞,故当外散表寒,内化水饮,恢复气机运转。此类患者,水饮凌心则悸;水饮犯肺则咳喘,痰清稀或呈白色泡沫之状;水饮聚于胃则呕;水饮行于肠间则下利;水饮上犯清阳之位则晕、眩、重。此常见之症也。举一反三,水饮布于口则口中多涎唾、不渴;水犯鼻窍则清涕长流不止;水犯于耳,甚至耳中有清稀的分泌液。若犯于眼、犯于妇女胞宫、男子精室呢?凡此种种,都可称为水饮之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可以用小青龙汤原方,但可师其立法原理而已,临证当随方证药证以施方药。病千变,药亦千变,然尽在病机之内。太阳太阴合病、少阴太阴合病、三阴合病甚至更复杂的病变亦可治焉,只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病久则水饮聚集,成痰成滞,甚至浊瘀痹阻,随证治之,多可应手。总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决不仅仅只是脾虚水停的苓桂术甘汤证而已。枢机开则气机转,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又可恢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常态。

条文解析(2)

《神农本草经》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下气(小半夏汤);喉咽肿痛(半夏散及汤);头眩(半夏白术天麻汤);胸胀咳逆(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肠鸣(生姜泻心汤);止汗。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小建中汤);除血痹,破坚积(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寒热(桂枝汤);疝瘕;止痛(芍药甘草汤);利小便(真武汤);益气(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草泻心汤);坚筋骨,长肌肉,倍力(炙甘草汤);金创肿,解毒(甘草汤)。此为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指出。

细辛一药,临床应用不多,偶尔应用也多在3克左右。多为“细辛不过钱”所害。其实不然,它指的是散剂,用作汤剂的时候,稍微增加也无大碍。笔者对细辛的运用,最常用于颈腰椎四肢疼痛性疾病。常用葛根汤、小续命汤、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四妙散、宣痹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独活寄生汤、柴胡桂枝汤等做基础方,余症则依药证加减,疗效非常确切,常可迅速缓解症状,后期则多可随证佐以补虚壮骨治法,如是依序论治,常不留后患。其间,若随证加用细辛、威灵仙、姜黄、海桐皮、附子、乌头和蜂房、土鳖、蜈蚣、蕲蛇等虫蛇药,可使疗效增色不少。

临床上笔者的经验主要是用治头面五官疾患、呼吸系疾患和风湿、类风湿性疾病。一般3克起,多至10余克,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若辨证准确,则起效迅速(此病例中本可继续增细辛量,但为谨慎起见,故未再增量。量大时,敞开壶盖任其挥发,毒性成分主要在挥发油中)。若用细辛治疗慢性病,则随着药量的增加,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当然,也会有一定饱和剂量(我所指的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如此)。

干姜,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其味辛能散寒滞,故可令人出汗,祛风逐湿之能。性温能化水饮,乃太阴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部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位在里,病性属虚寒,水饮为病。寒性凝滞,气机不行,加之饮食不化,故久则成滞。若再因长期情志抑郁,肝气不得遂其生发之性,肝郁成积。久之则成徵坚积聚。观仲景甘草干姜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用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甘温相配伍,温脾阳,化水饮,养津液,兼顾表证。水饮去则津液生。干姜其性大热,守而不走,故口中多涎唾,但欲饮水不欲咽的脾虚水湿不化证可用、下焦虚寒之腹痛或小便频数可用,类比则诸类病机皆可活用。伤寒论中所谓的“阳”当作津液讲,如此则通篇皆可理解,不然则前后难以自圆其说,临床更不好应用。另外,对于虚寒性出血,干姜可收奇功。如忽然失血色白脉芤,或过用寒凉,血溢不止,脉反紧急者,止血药不可无干姜以为救急之用。若胃中虚冷,元阳欲绝,更合附子以回阳救逆,则成四逆汤。故俗语谓“附子无干姜不热”。

小青龙汤方后,《金匮要略》中还有五首方子,简称为“从龙汤”。分别为: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黄汤。他们的应用多是抓住咳嗽、吐涎沫,气机上冲,脉多弦或者双弦(是水饮弦,而非肝郁),舌嫩润,色淡或者暗,面白或者有黑斑等等为主证。若痰多不易咳咯出,常可加桔梗、贝母、瓜蒌、陈皮、皂荚等等,若有化热倾向,可随证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石膏等。理解了青龙汤,这些方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常用于青龙汤后,表证已解,余症迁延之时。亦有用于慢性咳嗽久治不愈属于此方证状态者。若青龙证型已变,却一直原方续用,则可能致兴奋、彻夜难眠,或病不愈反致其他变症。医者,病家性命之所托,临证必须心细,用药不可不慎。

作者简介

马剑,男,中国中医科学院级硕士研究生。

座右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推荐的书目《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伤寒来苏集》《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皇汉医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金匮要略心典》《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

若您有好的中医药文章,欢迎您踊跃投稿至新国医编辑部邮箱:

xinguoyibianjibu

.







































中科公益基金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yf/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