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之补中益气汤脾胃
焦树德(-),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医院中医内科创建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名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相继创立了“尪痹”、“大偻”等病名和方药,在风湿病、强脊炎、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尪痹之父”、“风湿救星”,其主要著作《用药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子的必读著作。 补中益气汤 [组成]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炒白朮1.5~3克、陈皮1.5~3克、当归1.5~3克、升麻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朮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李东垣原方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是参考薛立斋及吴仪洛二氏之意拟订的,临症时请斟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1~2.5克,即使余药加至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主治]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病属内伤,东垣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东垣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朮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中虚得补,元气恢复,诸症自愈。 补中益气汤原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内生虚热,病状类似伤寒之证而设。此证实属气虚发热,切勿用治疗伤寒的汗、下之法去治。内虚之人冬季受寒而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些麻黄,脉浮缓有汗者,可加桂枝、白芍。但后世医家皆把此方用为调补气虚之药,是采取本方配伍之妙和调补中焦阳气的功能而变化运用的。确有许多阳虚、中虚之证,得用本方而治愈。用本方为补剂时要知道此为治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而不是治清阳不升的。我常用本方加蔓荆子、川芎治疗气虚头痛;加藁本、细辛、吴茱萸治疗头脑中疼痛或空痛;加羌活、防风、威灵仙、海桐皮治虚人感受风湿而周身疼痛;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治疗久泄;加白芍、甘草、吴茱萸、乌药治中虚腹痛;重用当归再加熟地治因中气虚而致的血虚(包括各种贫血);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克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克)治由于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发坠感、饭后腹胀倒饱等);加青蒿、银柴胡治疗青年女子西医查不到原因的低热症候群中医辨证属劳倦伤中内生虚热者。本方不但可治脾胃气虚,亦可调补心、肺、肝二脏。如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苑、旋覆花等,可治肺气虚而气喘、咳嗽,此乃符合《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的治则。加香附、厚朴、青皮、蔻仁,可治肝气郁而致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此寓有《内经》「木郁达之」之意。五脏之中惟肾虚者不可用此方。 另注:以上方药需专业医师辩证服用,切勿自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aji.com/zyhtp/3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 下一篇文章: 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益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