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身体的疼痛

1

湿热痹

湿热痹的原因,为湿聚热蒸,或寒痹日久化热而成。其证有身体炽热,骨骱烦疼,或发生对称性结节红斑。其人小便必黄赤不利,尿味特大,或口渴伴见下肢浮肿与妇女带下。目睛色黄,舌苔黄腻,脉来浮弦滑数,或弦细而数。

吴鞠通治湿热痹的加减木防己汤,临床用之奇效,愿广其传。

防已18克、桂枝10克、生石膏30克、杏仁12克、滑石15克、白通草9克、薏仁20克

用此方务须重视加减法,灵活使用,方能奏效。例如肢节疼甚,加片姜黄、石见穿、海桐皮、络石藤;风邪盛则见疼痛掣引,可加桑叶、桑枝,并重用桂枝;湿邪盛则肢体肿,可加滑石、苍术、萆薢、茯苓皮;如其人面色赤口涎自行流出,乃为阳明热盛,重用生石膏,另加知母;体痛而无汗者,可加羌活、苍术以宣表邪;汗出多者,则加生黄芪、炙甘草以实卫气;痰饮多者,可加半夏、陈皮、厚朴;大便秘而热结者,则加大黄通利;出现对称性结节红斑者,可加紫草、丹皮、广犀角、板蓝根;舌见瘀血点,而脉沉迟的,可加鸡血藤、地龙、南红花、当归尾;妇女带下淋漓不绝的,可加苍术、白术、赤茯苓、茵陈、黄柏、苦参等药。

夫痹证本由湿热所致,而人多不知察,往往误以寒湿论治,且多杂风药,而犯“湿家忌汗”之戒。若误认本证为营卫气血不足,施用温补之药,则使邪气闭郁,病情反重。古人指出:“误用辛温其祸立见,……投柔腻补药,其祸尤酷。

2

寒湿痹

凡患寒湿之痹痛,其阳气必虚,治疗如不兼用扶阳之品,而专驱寒湿之邪,则疗效不显著。然扶阳之品莫过于附子,查仲景治痹之方,率多引用。然附子力大气雄,而有劫阴助热之弊,用时亦必须注意。

《金匮》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或桂枝加附子汤,虽驱寒扶阳而又有阴药以监附子之刚燥,可免伤阴动血之弊。

夫寒主痛,又主收引。如果寒痹疼甚,肢节强急,难以屈伸,而针灸诸药又不能治愈时可用《金匮》之乌头汤,每收意想不到之功效。

3

患痹日久

寒痹、热痹,日久不解,则必“久病入絡”,血脉瘀滞,肢节疼痛顽固不解,舌色暗紫,或见瘀斑,脉来迟涩,夜痛为重。则应通脉活络,行血化瘀为主。用自拟活命化瘀汤。药物有:

金银花12克、赤芍12克、当归尾12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花粉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炒山甲珠10克

凡见膝关节或手臂关节疼痛而红肿比较突出的,可兼服犀黄丸,效果更为理想。

总之,治痹证首先分清寒热,从目前临证统计来看,湿热的比寒湿的为多。治热痹要以以吴鞠通的加减木防己汤为主;治寒痹要以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或桂枝附了汤为主。如果发生血脉痹阻,瘀滞不利,就要采用活血通络之法治疗。邪留关节,聚而为痛的,兼服犀黄丸方能奏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当代明医临证精华》,作者刘渡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yl/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