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松解风寒湿病专用中草药
百松解风湿寒病常用中药简介 风湿寒病是我们深入东北高寒地区,历经十余年艰苦的科研调查,以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总结出来的常见病,我们据此将中草药中具有驱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常用药物,结合临床进行摘录,供组方选用。所列药物用量,除特殊指定以外,全部以中药学常规用量为准。 辛温解表药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等病症。麻黄与薏仁或白术配伍通过发汗祛湿,可以缓解疼痛,剂量可加大至15克。 《桂枝》桂枝辛温,可祛风寒,能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等。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桂枝可与麻黄、附子配伍治疗风湿寒痹痛,尤其善治肩臂肢节疼痛。与生石膏、知母、赤芍配伍治疗“热痹”。常用量10克,可酌情加大至15克。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防风被广泛用于风湿寒性关节痛、肌肉疼痛、为“风药中之润剂”。对外感风寒、风湿引起偏头痛尤为显著,常用量10-15克。 《蒿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 《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解表祛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常用来配伍治疗关节肌肉肿痛等症,亦可作香料。常用量10克。 《羌活》别名羌青、羌滑、退风使者、黑药,性温,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羌活散风之力大于防风,发汗解热效力也较独活强烈,常用于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尤以上半身和肩背部疼痛为效,常用量10-15克,量大可能引起恶心等不适症状。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常用量3克。 辛凉解表药 《蔓荆子》疏风散热,清利头目,驱除关节处湿气。适用于感受风湿引起的肢体酸麻拘挛以及老年人体虚引起的手足抽搐。常用量10-15克。 《葛根》干燥。甘、辛,凉。常用于表证发热,颈背强痛,麻木不透,肌肉紧张感明显者。常用量15克。 《升麻》发表透渗,清热解毒,性微寒、味辛甘。适用于头面部疼痛而偏于风热者。常用量6克,用量过大可引起眩晕、呕吐等副作用。 清热药 《生石膏》辛、甘,微寒。归肺、胃经。性大寒,清热泻火。用于外感病发展至有里热症状时,可与其他温通开痹药配伍治疗“热痹”。常用量30克。 《知母》性寒、味甘苦。清热养阴凉血,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使疼痛减轻,肿胀消退,上热下寒证可用以清上焦、虚热。常用量15克。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清热凉血化瘀,可与桂枝配伍通血脉之壅滞,可与赤芍配伍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常用量10-15克。 《秦皮》性微寒、味苦辛。前人经验,可治风湿寒痛、尤以缓解肌肉疼痛为主,常用量12克。 《忍冬藤》性微寒、味甘。清热解毒能力不及银花,但祛风通络作用较强,常用于风湿痹痛,尤其是热痹。常用量30克。 《白藓皮》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疗风湿痹痛,两足屈伸不利,行走不便以及风湿肌肉酸痛。用量15克。 《大豆黄卷》性平、味甘。有利湿、清热解表作用,对湿痹痉挛、骨节烦痛有效。常用量15克。 利水渗湿药 《广防己》性大寒,味苦、辛。祛风止痛,清热利水。用于湿热身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现代药理证实对风湿性关节炎有镇痛作用,常用量10-15克。 《汉防己》性大寒,味苦、辛。祛风止痛,清热利水。习惯上认为广防己主在祛风利湿,汉防己为利水渗湿功效。用量10-15克。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前人经验可用于风湿寒痹与湿热痹痛,可缓解肌肉痉挛疼痛,偏寒者配伍麻黄,如麻黄薏苡仁甘草汤;偏热者配络石藤、签草;湿重配伍苍术,常用量10-15-30克,对应不同症状。 祛风湿药 《独活》性微温、味苦辛。祛风湿通经络,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尤以对颈背肌肉及下半身腰髋膝关节疼痛疗效显著。常用量10-15克。 《秦艽(jiao)》性平、味苦辛。为发散风湿之润剂,药性平缓,随配伍不同可治疗多种痹症。是治疗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称为“三痹必用之药”,尤以手指腕关节肿痛者有效,常用量15克。 《威灵仙》性温、味辛。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有人认为其通行臂背,善治上肢疼痛,可用量15-30克。 《海桐皮》性平、味苦。常用于治疗慢性腰腿风湿痛,效果缓和,常用量15克。 《木瓜》性温、味酸。有明显的祛湿舒筋作用。主要用于因湿引起的“筋病”,尤其是对下肢肌肉酸困乏力,小腿肌肉痉挛抽搐更为有效。此外对寒湿引起的肠寒腹痛泄泻有效。一般配伍吴萸、小茴香同用。常用量15克。 《蚕砂》性温、味辛甘。祛风湿治疗腰膝痹痛,善治腓肠肌痉挛。常用量10-15克。 《五加皮》性温、味辛。祛风湿、补肝肾、壮筋骨。习惯上认为南五加皮效果缓和,适用于治疗慢性风湿痹痛,药力偏于下半身症状,且有补性。北方五加皮效果较强,且有一定毒性,但强心利尿作用稍强。常用量10-15克。 《苍耳子》性温,味甘苦。有小毒,发汗镇痛祛风湿,治疗风湿痹痛、行痹用之极佳,此外也用于外感风寒引起之疼痛如“头风症”,常用量10克以下。 《桑枝》性平、味苦。祛风通络,解热镇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风湿痹痛,无论关节肌肉急慢性疼痛皆可应用。常用量15-30克。 《豨签草》性寒、味苦、有小毒。祛风湿,适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兼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者尤宜。常用量10-30克。 《络石藤》性微寒、味苦、有小毒。祛风通络、凉血止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肌肉痛,还可治疗咽喉肿痛及痈疽。常用量15克。 《石楠藤》性微温、味苦辛、有小毒。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尤以下肢酸痛者用之。常用量15克。 《海风藤》性微温,味辛苦。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与胃寒疼痛。常用量15克。 《青风藤》性温、味辛苦。治疗各种类型风湿寒性关节痛及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常用量15克。 《千年健》性温、味辛微甘。祛风湿性关节痛,手足痉挛,也可用于跌打损伤。常用量10-15-30克。 《白花蛇》性温、味甘咸有毒。祛风湿通经络,治疗急慢性风湿寒痹痛,有一定镇痛作用。入煎剂,可用6-10克。 《乌蛇》性平、味甘。祛风湿镇痛,适用于风湿痹痛,偏于风湿者,研粉吞服1克,入煎剂6-15克。 《松节》性温、味苦。祛风燥湿,治疗风湿寒筋骨关节痹痛,常用量15克。 温里祛寒药 《附子》性大热,味大辛有毒。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作用。治疗风湿寒痹痛,尤以寒邪偏胜的各种关节疼痛用之,亦常用于胃寒、肠寒、宫寒、肾寒症状,为驱寒主药。临床常用熟附子。宜先煎(或同煎1小时)或与甘草、生姜同煎以缓解毒副作用。可用量为10-15-30克。 芳香化湿药 《苍术》性温、味苦辛。前人经验:“治疗外湿以苍术最为有效。”用于治疗风湿,尤其是肌肉风湿引起的酸困疼痛,常配麻黄、薏仁等同用。热痹痛者配生石膏。同时,苍术还有强壮作用,对精神不振、肢体倦怠偏于虚寒者用之裨益。常用量10-15克。 理血药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止痛消肿、散瘀止血作用。与祛风湿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湿寒性关节病,以止痛消肿。不入煎剂以1.5-3克粉剂冲服。 《川芎》性温、味辛。有活血止痛作用。治风寒头痛,风湿头痛。前人有“头痛必用川芎”的说法。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气血所致的肢体麻木疼痛亦有疗效。常用量10-12克,剂量用至30克可致头晕。 《鸡血藤》性温,味苦涩微甘。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治疗风湿痹症。以气血虚弱,老年患者尤宜使用。常用量15-30克。 《姜黄》性温,味苦辛。具有行气血散风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寒痹症以肩背疼痛用之尤宜。常用量l0克。 《丝瓜络》性平味甘。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用于风湿寒性关节疼痛,肌肉痛,以“热痹”局部肿痛用之最宜常用量10克。 《赤芍》性微寒,味苦。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风湿寒邪痹阻血脉而引起的肢体疼痛尤以“热痹”用之。常用量15克。 《元胡》性温,味辛苦。理气活血止痛。可于各种风湿性关节、肌肉痛证配伍发散风湿药、补益药等应用。取其止痛作用。前人对此药崇为“理气痛血凝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常用量10-15克。 《牛膝》性平,味甘微苦。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补益肝肾的功用。用于治疗各种腰腿疼痛,属肾虚腰痛者加补益肝肾药,属风湿寒痛加除湿散寒祛风药,属跌打损伤腰痛加活血散瘀药。尤其是腰以下部位的风湿寒痹痛取其引药下行作用。常用量10-15-30克。 《路路通》性平、味苦,微涩。具有祛风止痛、利水通经、清除湿热功用。可用于风湿痹痛。尤其是“热痹”,常用量10-15克,副作用为偶有心悸。 补益药 《黄芪》性温、味甘微苦。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里排脓的功效。在治疗风湿寒关节痛症中,适用于久病气血虚,血性不畅而肢体麻木,疼痛者取其补气作用。以“气行则血行,治血先治气”,代表方剂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可酌情配伍使用。常用量15-30克,大剂量可用60克。 《白术》性温,味甘微苦。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可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取其健脾祛湿,缓解肌肉关节酸困疼痛。常用量10-15克。 《甘草》性平、味甘。清热解毒,调补和中。生用则通,炙用则补。有缓急止痛之用,常与芍药配伍使用。常用量15克。 《淫羊藿》性温,味辛甘。温补肾阳,治寒湿痹症,尤其是腰膝疼痛,或筋骨冷痛,手足麻木。亦可治疗肾寒症,常用量10克。 《巴戟天》性微温,味辛甘。温肾助阳,强筋骨,逐寒湿。适用于肾虚感受寒湿所致的腰膝关节痹痛。其作用与淫羊藿相似,但效果较缓和。常用量10克。 《葫芦巴》性大温,味苦。温肾阳,逐寒湿,治疗与肾虚有关的风湿寒性关节痛,如腰背疼痛、足膝冷痛以及阳痿、阴囊潮湿、睾丸冷痛等肾寒症,常用量10克。 《仙茅》性热,味辛,有毒。温补肾阳,强壮筋骨。适用于肾阳虚之寒湿痹痛与肾寒症。功用略同淫羊藿,但有副作用,常用量6-10克。 《杜仲》味甘微辛,补肝肾,强筋骨。为治疗腰痛的常用药。尤其是肾虚腰膝疼痛。如用于治疗寒湿腰痛,常与桑寄生、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常用量15克。 《狗脊》性温、味苦、甘。强筋骨、祛风湿。可祛除风寒湿邪且有补益作用,故对老年、体弱、慢性腰脊肩背酸痛者用之为佳。常用量15克。 《川断》性微温,味辛苦。补肝肾、续筋骨,活血安胎。适用于肾虚感受寒虛腰腿疼痛。本品治疗腰腿疼痛兼有活血作用,也常用于跌打损伤,亦可安胎。常用量15克。 《骨碎补》性温、味苦。补肾镇痛,活血壮筋。常用于治疗肾虚牙龈疼痛或跌打损伤。但临床上以其补肾活血镇痛作用为主入药,可治疗感受风湿寒邪,气血凝涩之痹痛。常用量10-15克。 《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养血活血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症肢体麻木疼痛,但须配伍应用。常用量10-15克。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养血柔肝止痛。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风寒痹痛,尤其是血虚复感外邪引起之肢体疼痛,肌肉痉挛最宜。常用量10-30克。 《枸杞子》性平、味甘。滋补肝肾。本身无抗风湿作用,但常用于体虚腰膝酸软乏力故与祛风湿药配伍可治疗感受寒湿性腰膝疼痛,起到扶正祛邪作用。常用量15克。 《桑寄生》性平、味苦。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可治疗风湿寒痹痛尤以腰膝酸软疼痛者为宜。扶正祛邪,常用量10-30克。 镇痉熄风药 《天麻》性微温,味甘。祛风镇痉,用于风寒湿痹,肢体麻木,头痛眩晕者。常用量6-10克。 《全蝎》性平、味辛,小毒。驱风止疼可用于风湿寒久痹关节疼痛麻木者,常用量3-5克,以研末吞服疗效佳。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镇痉熄风。可配伍用于治疗风寒湿久痹症。常用量为1-2克。 《天南星》性温、味辛苦。具有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功用。适用风寒湿痹滞留经络关节所致的眩晕、口、手足麻木挛缩,关节肿痛,半身不遂等。 生南星祛痹镇痛力强、但毒性较大。 制南星散风寒,通经络作用较好。 胆南星性味凉苦,长于化痰熄风清热而无燥热伤阴之弊。 制南星常用量为6-15克。生南星外用适量,内服以3克逐渐加量试服。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yl/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动物粪便亦是良药
- 下一篇文章: 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