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中药名释义(三)

祛湿药

/06/11

自古以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给孩子取名都有引经据典的习惯。而中药取名引经据典也是很常有的选择。

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常言道,闻其名如见其人。有些中药我们可以从名字上揣摩出它的功能主治,有些中药名则直接归经,有些则直接与产地相关联等等。

祛湿药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

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凡功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柽为利水渗湿药。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常用的一些祛湿中药名是如何而来的吧。

祛风湿药

威灵仙

01

“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02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03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04

徐长卿

“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05

“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06

白花蛇

“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

07

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08

桑枝

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09

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10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11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12

木瓜

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化湿药

藿香

13

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14

佩兰

《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

15

《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16

砂仁

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

17

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利水渗湿药

茵陈蒿

18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19

泽泻

“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

20

“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21

椒目

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

22

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23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24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25

石韦

《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医别录》)且柔软,故名石韦。

虎杖

26

“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本品药用其根茎和根,茎表面散在着红色或紫色的斑点,因药用部位和茎上的斑点而得名。

27

木通

本品药用其藤茎,古称“通草”。因茎中“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本草纲目》)。

车前

28

“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本草纲目》),故曰“车前”;药用其种子谓“车前子”,药用其全草谓“车前草”。

会员单位

深圳市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

精品中医药

就在您身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yf/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