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具材料探究上
宋代家具可视为后来明式家具的前身,尤其是宋代的文人家具,清新恬淡,方正简洁,自成一派。本文就尝试从理念与风格、造型与结构、装饰与用材三个方面概括描述一下宋代家具的特点。 若理解宋代家具的理念与风格,有必要了解宋代的社会形势和文化。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输出的顶峰。唐朝文化交流频繁,世界上,无论政治和经济都是领跑者,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之深已尽人皆知。虽然宋代政治软弱,但经济却很发达,经济发达文化势必繁荣,从而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翻阅中国家具史,由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渐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宋代以前,中国家具以矮型为主,而至宋代,终于迎来由低向高的快速蜕变。我们从传世的宋代古画上可以看到,人们使用的家具既有高型家具,又有矮型家具,它们被和谐地融于同一空间,却丝毫不觉违和。今天回头看,宋代之于家具历史,正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上。 据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可见,宋代家具使用的材料有木、竹、藤、草、石、玉、陶、瓷等,并以木材为主,其种类繁多,多就地取材,其中有杨木、桐木、杉木等软木,楸木、杏木、榆木、柏木、枣木、楠木、梓木等柴木,乌木、檀香木、花梨木(麝香木)等硬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各行业对木材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宋朝对木材的种植、开发与保护比较重视,一些帝王甚至要求全国分区栽种适合当地气候的树木。这一时期宋人编著的植物谱类也有一些传世,其中的陈翥《桐谱》、蔡襄《荔枝谱》、叶廷珪《名香谱》、赵汝适《诸蕃志》等也涉及到当时木材的使用情况,特别是《桐谱》分十卷叙述了桐木的起源、类别、栽植和采伐利用等,价值颇大。 一,软木与柴木类 杨木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木质细,易加工,干燥快,但不耐朽,是历代建筑、家具、漆胎的重要原料。宋代民间,杨木也被大量使用,以之作为屏风、箱、盒、座架等的材料。比如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中就出土了以之制作的画屏、台座与帽架托等。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的长方桌,虽饰以赭石色,足底腐朽,但分析出为杨木所制。 杉木,也叫“沙木”,它在我国南方分布广,产量大。品种有赤杉、白杉、水杉和柳杉等,木质轻软,但纹理通直,韧性强,耐朽湿,在当时的家具加工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北宋苏颂《图经本草》对杉木利用有专门记载:“材质轻膏润,理起罗致,入不敷出土不坏,可远甲虫。作器,夏中盛食不败。”南宋戴侗《六书故》也说:“杉,所衔切。杉木直干似松叶芒心实似松蓬而细,可为栋梁、棺淳、器用,才美诸木之最。多生江南。亦谓之沙,杉之伪也。其一种叶细者易大而疏理温,人谓之温杉。”因此,杉木成为当时南方人工培植的主要树种之一,据福建《建宁府志》记载,朱熹在福建建瓯讲学的别墅周围就形成了“绕迳插杉”的景观。 南宋袁采还在《袁氏世范》卷中说:“今人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待女长,则鬻杉以为嫁资,此其女必不至失时也。”宋末方回在《桐江续集》卷一五《沂江回溪三十里入婺源界》中也谈到了杉木在当时民生中的重要性,他说:“厥土最宜杉,弥岭互岗麓。种杉二十年,儿女婚嫁足。杉林以樊圃,杉皮以覆屋。猪圈及牛栅,无不用杉木。” 北宋苏轼曾在《秧马歌》中谈到秧马(至今仍在水田中被人们使用,多被称为秧凳)这种插秧农具,它形似小船,底部设托板,以免在泥水中下陷,人骑坐于其背上,以两脚在泥中撑行滑动。少了它,人们插秧时需弯腰不时运动,十分辛苦;有了它,可以使人半蹲半坐,能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插秧效率。对于这种家具材料,他在文中说:“……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苏轼诗集》卷三十八)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榆木、枣木、楸木、桐木的独特质地与性能有普遍认识。 榆木产地以北方温寒地带为主,材质坚硬细密,韧性、可曲性较强,制成的家具、车船坚实耐用,是当时运用较多的家具材料。枣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在柴木中属于偏硬树种,韧性大,耐琢磨,纹理美观,制成的家具不易变形开裂。正是因为榆木和枣木的这些材质特点,能被加工得十分光滑,才成为当时秧马腹部制作材料的首选,既便于泥水中滑行,又稳固耐用。 就桐木而言,其材质较轻,比重小于0.35,但成材快,锯刨后光滑平整,也易于漆饰,以之作为贴面、衬里和用来制作箱、柜均轻便实用。古代工匠也常用它来做棺椁和琴瑟一类的乐器,例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便出土有以桐木制作的琴、瑟与鼓等乐器。对于它的种植,宋陈翥《桐谱"所宜》:“桐,阳木也,多生于崇冈峻岳,巉岩盘石之间,茂拔显敞高暖之地。”他还说:“凡诸材之用,其伐必当八九月伐之为良,不尔,必多蛀蚀,惟桐木无时焉”。(《桐谱"采斫第六》) 楸木,又名梓桐,主要产于黄河流域,南方地区也能见到。它与梓木材质较为接近,以之制作的家具不易开裂走形。在柴木中,相对于榆木、枣木来说,其比重算是轻的了,但是和桐木相比,则又重了不少,因此,“以楸桐为背欲其轻”应是侧重于桐木而言。楸木还被用来制作棋盘,如陆游《自嘲》诗曰:“遍游竹院寻僧语,时拂楸枰约客棋。”“楸枰”即楸木棋盘,是品质优良的棋具。 梓木与楸木关系较近,在宋代建筑与家具上的运用也很多,宋陆佃耗时40多年完成的著名名物训诂书《埤雅》还把它称为“百木长”和“木王”。这是因为它成材快,生长区域比较广泛,黄河与长江流域均有种植,为我国历代木材运用较广的树种之一。古时木匠被称为“梓人”、“梓匠”,在《周礼》和《尚书》中也以“梓人”名匠,以“梓材”名篇,这些和梓木的性能与特点密不可分。梓木的硬度介于软木与柴木之间,纹理优美,耐腐朽,不易开裂、伸缩,刨面光滑,有光泽,适于雕刻,以之做家具时可为桌案、箱柜、架格与一些细木装饰部件。古代帝王下葬时专用梓木为棺椁,称梓棺、梓宫。例如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的棺椁梓板便保存较好。陆佃还进一步说:“梓,旧说椅即是梓,梓即是楸,盖楸之疏理而白色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其实两木大类同而小别也。”(《埤雅"释木"释梓》) 杏木也是当时的家具良材,其产地以黄河流域为主,基本比重为0.57,最大可达0.66。结构细匀,质地好,胀缩性小,耐磨蚀,是富贵人家选用的家具材料。例如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扶手椅、榻、屏、巾架、茶几、盆架、炕桌和琴座均为杏木制成。另有两件长方桌,一也为杏木所制,一为榆木所制。 柏木在当时的家具制作上也常被利用。柏是常绿大乔木,于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生长期长,耐寒抗风,是古代漆器常用的胎料,也被用以制作家具与棺椁。例如宋王禹偁《翟使君挽歌》之二曰:“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墓出土的长方桌虽涂有红色,但经鉴定乃柏木制作而成。内蒙古巴林右旗查干勿苏辽墓和友爱辽墓分别出土的长方形小帐与正方形小帐,虽残破不堪,经考察均为柏木制作。另外,内蒙古林西县毡铺乡还发现了辽代柏木椅子。由此可见当时内蒙古一带柏木在家具中运用之广。 宋代建筑用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对家具用材也产生影响。如李诫《营造法式"诸作功限一"锯作》在谈到割解算功时涉及的树种就有椆、檀、枥(麻栎)、榆、槐、白松、楠、柏、榆、黄松、水松、黄心木。又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在吕梁山区汾河流域的今天山西岚县、离石、汾阳一带伐木人员有三四万之多。北宋末年,由于这一带大旱而导致“川流涸竭,修楠巨梓,积之境内者一不啻数万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二四一,引周炜《润济侯庙记》)可见楠木与梓木在当时被使用的惊人情形。 自古以来,楠木就是重要的建筑与家具材料。它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气息芬芳,纹理细腻,质地坚硬,被大量用于建筑、家具与船只的制作。先秦时楠木的分布要比现在偏北一些,唐宋时以今天的四川一带为多。如北宋庆历年间,成都太守蒋堂便一次种下二千株楠木。年于苏州虎丘塔发现的宋代木箱虽外表涂漆,各主要部位接缝处镶包鎏金银边,且以小钉钉牢,但经研究箱体为楠木制成。楠木还是当时高档棺椁用材,例如合肥包拯墓冢中的棺椁便由金丝楠木制成,年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习友村北宋中期古墓还出土了整块楠木棺。楠木还会形成纹理玄妙的瘿瘤(也叫楠榴、楠瘤,俗称楠木疙瘩),在一些宋代家具上也得到了运用。如宋梅尧臣《和王仲仪咏瘿二十韵》说:“在木曰楠榴,刳之可为皿。”宋孔平仲《续世说"雅量》也说:“齐萧铿左右误排楠瘤屏风,倒压其背,颜色不异,言谈无辍。”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右上角将喜欢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ongpizw.com/htpcd/7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活动最后2天28元3次洗车还送5斤大米
- 下一篇文章: 关于公示浙江省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